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文明交通助推美丽厦门

    【温馨提醒】

   坚持“六按”
   按灯停走、按道行驶、按章驾乘按位停放、按线通行、按规处罚
   倡导“三不”
   不随意变更车道、不乱停车、不闯红灯
   拒绝“三无”
   城乡居(村)民重点拒绝驾驶无牌车辆、无证驾驶车辆、骑摩托车不戴头盔
   抵制“三超一疲劳”
   客货运驾驶人重点抵制超速行驶、车辆超员(超载)和疲劳驾驶

   今年主题
   摒弃交通陋习
   安全文明出行

   共创文明交通,缔造美丽厦门。12月2日是第二个“全国交通安全日”。今年“全国交通安全日”的主题是“摒弃交通陋习,安全文明出行”,强调中心城区重点倡导“三不”:不随意变更车道,不乱停车,不闯红灯;城乡居(村)民重点拒绝“三无”:驾驶无牌车辆,无证驾驶车辆,骑摩托车不戴头盔;客、货运驾驶人重点抵制“三超一疲劳”:超速行驶、车辆超员(超载)和疲劳驾驶。结合 “福建省交通安全主题宣传周”活动,我市也在近期开展一系列交通安全宣传活动,持续大力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共同缔造美丽厦门。
   毋庸置疑,营造安全的交通环境是一项民生大事。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我市主管部门开展实施了多渠道、多项目、规模大、影响广的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坚持交通环境硬件整治和交通意识培养塑造两方面的双管齐下,使文明交通的理念深入人心,我市的交通文明水平始终走在全省前列。

   加强文明督导 营造文明交通风气

   穿红马甲、戴小红帽的志愿者站在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耐心地引导着行人按照信号灯小心慢行。对厦门市民甚至外地游客而言,“小红帽”几乎成了厦门街头的一道风景。
   几年来,厦门市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市委文明办、市志愿者联合会等联合发起的文明交通志愿督导活动已经成为了彰显厦门城市建设文明水平的一张“新名片”。
   鲜为人知的是,目前全市已有40余万名文明交通志愿者,文明交通督导是这支庞大志愿队伍的主要工作——思明区通过志愿者服务活动专门成立了“城市义工”,每个周末义工们都活跃在轮渡、火车站等人流密集的地方,宣传文明交通、督导不文明交通行为;同安区委、区政府牵头,开展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文明交通行动,加大宣传、整治、劝导力度,并将该机制常态化,文明交通行动,让同安古城畅通有序。通过“十个百”创建活动,全市确定100个文明示范路口和校园周边,5万多人次文明单位志愿者在每个双休日、节假日定时上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护送老人、学生过斑马线,劝导行人、非机动车文明通行。全市45个示范路口被100多家文明单位认领,一些未被安排上路督导的文明单位甚至主动请缨,认领单位周边的主要路口,也积极参与文明交通行动。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的各大出租车公司也组织驾驶员上路进行文明交通督导。驾驶员换位思考,增强了在斑马线礼让行人的意识。

   开展专项整治 构筑文明交通秩序

   如果说组织志愿者服务是对市民文明交通意识的引导,那么执法部门严格开展的各项专项整治,则是在硬件上扫除了交通隐患,客观上提升了我市的道路交通文明程度。
   多年来,我市以纠治“六大交通陋习”、“六大危险驾驶行为”为重点,突出整治交通违法行为。土方车整治,电动车整治,超限车整治、无牌车整治……自2010年以来,我市共组织开展数十项专项整治行动,仅以2012年为例,全市就查处各类道路交通违法225万起。在交通文明示范路及重要路段上,三年来共纠正行人、非机动车类道路交通违法行为40万余起,有力地促进了文明交通环境的形成。
   2011年5月1日,全国“醉驾入刑”开始试行后,我市又多次组织专项整治,形成严打氛围,揪出了一批酒后驾车的“马路杀手”。今年,交警部门还推陈出新,通过市智能交通控制中心的微信平台提供代驾服务,人性化、智能化的管理手段颇受市民好评。现在,“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的理念已经根植于大部分厦门人的心中。
   依托道路交通安全整治“三年行动”工作,我市主管部门大力宣导文明交通理念,我市主要媒体《厦门日报》、厦门交通广播等每周都有道路交通安全宣传专栏,每天都有公益安全宣传广告,构筑了良好的文明交通环境。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0月,全市共发生立案道路交通事故四项指数均实现了下降。

   引导重点群体 传播文明交通理念

   倡导文明交通,引导文明行车是关键。我市紧盯重点群体,加大文明行车教育管理力度。早在2009年,我市就率先在文明单位中建立车辆管理制度,对590家市级以上文明单位车辆情况进行摸底,建立数据库,研发推出“厦门市文明单位车辆查询系统”,向每年违章率10%以上的单位发整改通知书。截至去年,共发出整改通知书2000多份。对交通违法率高的单位车辆追根溯源,约谈车辆管理负责人,督促单位整改。
   营运车辆是马路上的一大“主角”,司机车开得稳,文明交通才不是空谈。通过“软硬兼施”、“双管齐下”,我市的营运车辆驾驶员安全行车意识不断提升——市交通运输局开展“温馨在的士·满意在公交”活动,对公交车驾驶员进行星级评定,评出若干五星级驾驶员和四星级驾驶员。连续6年开展“的士之星”评选表彰活动,超过150名优秀的哥出炉。出台《厦门市出租汽车驾驶员诚信考核暂行办法》,定期对驾驶员日常经营行为进行量化考核,不断提升公交车、出租车驾驶员文明行车、优质服务水平。2010年,我市出台《人行横道行车规定》,采用GPS智能公交系统对公交车进行管理,公交车行至距斑马线30米处时,车上的语音装置即自动向司机发出减速提示,规范文明行车。
   既要查不足,又要树典型,发挥好司机的带头示范作用。市委文明办、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交通管理局等部门连续六年开展寻找“我身边的好司机”活动,引导市民群众不断发现、推荐身边的好司机,前三年共评选表彰身边好司机143名,今年“12·2”主题宣传活动中,又表彰了39名好司机。在媒体上刊播好司机事迹,带动更多市民开文明车,行文明路。一年一度的“鹭岛文明车”已成为每年厦门车友自发自觉参与的“固定节目”,队伍还在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私家车车主主动参与到文明交通行动中。我市还强调从源头上加强对驾驶员的安全交通培训教育。2011年,“文明交通进驾校”系列活动走进了鹭岛的驾校,去年全市驾校还开展“平安厦门、文明驾校”厦门市十大文明驾校评选活动。

  全面宣传普及  共建文明交通环境

   人民群众才是交通文明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只有做好宣传工作,真正把作为交通参与主体的大众发动起来,才能保证交通文明目标的实现。为使文明交通知识真正家喻户晓,我市独创了一套符合市情的宣传体系,真正在共建文明交通环境上下了苦功夫。
   从2011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开展以“文明交通好习惯”为主题,以“六按”(按灯停走、按道行驶、按章驾乘、按位停放、按线通行、按规处罚)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还组建了厦门市文明交通青年志愿宣讲团,在全市开展百场宣讲活动。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启动以来,全市共编印制作各类宣传品100多万份(件),发放到机关、学校、社区、企业、劳务市场。全市3000多部公交车、出租车和BRT车厢上张贴交通文明宣传标语,上千座路面电子信息版、人行横道LED显示屏滚动播放文明交通口号,普及文明交通理念。
   为引导市民以正确方式过马路,我市“量身打造”了“文明礼让斑马线”工作宣传方案,制作专题公益宣传短片,不间断滚动播出。在各主要新闻媒体开辟“斑马线文明礼让互动行动”专栏,引导行人与车辆互动,倡导交通文明风尚。
   教育要从娃娃做起,这一点也深刻体现在文明交通安全教育上。多年来,我市安排警力深入全市576所中小学举办交通安全讲座,播放宣传光盘,巡回展出一批宣传展板,通过“小手拉大手”,影响家庭,带动社会。每年开展“儿童交通安全训练营”活动,向孩子传播正确的交通安全理念。
   文明交通教育基地也成了全市交通文明安全理念的“孵化器”。我市以集美区交警大队灌口中队开展的“亮灯工程”为契机,建起了集电化教学、图片展览、实物展示于一体的安全宣教基地,该基地以交通安全宣教室、安全宣传绿色走廊、流动宣传版块、交通事故模拟展厅、小电影宣传队、交警博客服务队为主要内容,面对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辖区部队、学校、村居组织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活动。不久的将来,我市还将建起面向学生和驾驶人群体的“儿童交通安全情景教育基地”、“青少年交通安全游戏体验基地”、“安全驾驶模拟训练教育基地”、“违法、事故案例3D警示教育基地”4类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基地,在全省发挥示范表率作用。
   “美丽厦门”交通建设方案新近出炉,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厦门的交通体系将历经变革——“旧貌”换“新颜”,届时,高速运转的城市道路交通运输系统必将为这座城市的经济发展注入一股强劲的动力。同时,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养成的文明交通新风气,也将与焕然一新的城市道路交通运输系统相映生辉。

来源:厦门文明网

福建省礼仪协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0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北环西路392号左海科技大厦B座10层1001 联系电话:0591-87869706 87869806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171号 备案号:闽ICP备081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