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礼仪漫谈:多边活动 多边国际关系 多边排序礼仪

                                      2010-08-20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多边活动时,彼此关系微妙、复杂,各方就更十分在意本方的礼宾顺序。

    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1945年7月,美、英、苏三大战胜国首脑在德国波茨坦塞西林宫会晤,讨论战后对德国的处置问题。三国首脑均以胜利者姿态来到战败的德国,谁都不想站在别人身后。为了显示各自的大国地位,不能分先后、主次,经过反复协商决定:斯大林、丘吉尔、杜鲁门分别从塞西林宫各自单独的大门步入会议厅。

    小儿席

    对有争议的席位,经过协商做出特殊安排。例如:1959年5月,苏、美、英、法四国外长在日内瓦开会,讨论与两德签订和约以及解决第二次柏林危机。会议的席位安排是,四国外长围坐大圆桌一半,另一半接出两张较小的桌子,分别安排东西德国的代表。东西德国代表是作为会议的“咨询者”身份出席的。

    按照苏联方面的设想,拟让两德代表与四国外长同坐一桌,但美、英、法不同意东德以主权国家资格与会。原定上午开会,由于两德代表席位安排争议,致使大会推迟到下午6时才开始。两德代表坐在附加的小桌子旁,被媒体称为“小儿席”。

    另纸签署

    1973年1月,美国、越南在巴黎签署《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南越西贡政权与越南南方临时政府的代表与会。河内不承认前者,华盛顿不承认后者。对于他们的席位,双方争执不下。后来,根据基辛格的建议,采用椭圆形会谈桌,河内和华盛顿代表对面而坐,西贡和南方代表分别坐两端。争论的第二个焦点是,在协议文本上签字的问题:河内的代表拒绝与西贡政权的代表在同一张纸上签字。基辛格又出了点子:四方代表各自分页另纸签署。

    过分繁琐

    把礼宾安排搞得过分繁琐,不便操作还容易出问题。1986年,在东京举行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东道主日本在安排宴会席位时,采用以就任时间久者为尊,于是法国总统密特朗排在首位。日方安排他第一个到达宴会厅,美国总统里根随其后。密特朗动作迟缓,害得里根的车队在大街上兜圈子。由于这大人物的行车路线都是临时决定的,结果把东京的交通搞得混乱不堪。后来,里根不耐烦了,说早已看够了东京的街景,要求车队立即去宴会厅。尽管司机压着车速,里根还是先于密特朗到达现场,日本礼宾官急得团团转。

    见机行事

    礼宾安排要见机行事,有时因时间急,无法从容安排,只能照顾为首的少数重要人物,其他人员只好随大拨。1995年3月,联合国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社会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出席者有近百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3月11日全体代表合影。从照片上看,前排有丹麦首相(东道主)、联合国秘书长、法国总统、德国总理等,其他国家领导人站在后边6-7排,每排12-13人。这个合影不知按什么原则排列的。有人请教现场的联合国和丹麦的礼宾官,双方互相推诿,讲不出个所以然来。

    APEC会议

    APEC,即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根据1991年10月我国与APEC签署的《谅解备忘录》,明确在一个中国和严格区分主权国家和地区经济体的前提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台北”、“香港”(1997年回归后称“中国香港”)三方作为正式成员,同时加入APEC。

    APEC每年举行一届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会议出席人是亚太经济体中的主权国领导人,即国家主席(总统)、总理(首相),或他们的代表,而作为地区性经济体的台湾,则只能由其经济官员出席,任何别的身份,如“总统”、“副总统”、“行政院长”、“副院长”、“外长”、“代表”、“特使”等都不行。

    1993年首届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由美国主办,举行欢迎宴会时,把上届、下届部长级会议主席国泰国、印尼分别安排坐克林顿左、右两旁,其他代表按其所代表的经济体名称的英文字母顺序、以顺时针方向排列。中国字母为C,“中国台北”为T,相距较远。这种排列方法一直沿用到今天。(马保奉 外交部礼宾司原参赞)

福建省礼仪协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0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北环西路392号左海科技大厦B座10层1001 联系电话:0591-87869706 87869806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171号 备案号:闽ICP备08101305号